
图像调查员163026号
2人订阅
1篇鉴赏集

我的书架
我的订阅
请先进行智能验证
数字+字母
请先进行智能验证
数字+字母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的规定,发布信息需要实名认证,请进行手机号绑定
您填写的手机号已被其他一本漫画账号绑定,可能是你之前注册的。 若继续绑定该手机号,请选择注销任意一个低价值账号。
提示:被注销账号将永久无法登录,其账号的用户信息包含正经点、已购作品将全部清除,同时注销账号的所有登录方式将自动绑定至被保留账号。
如有疑问,请联系客服邮箱至kefu@yibenmanhua.com昵称 :
正经点余额 :
已购作品 :
注销后该账号将无法登录,账号下的正经点和已购作品也全部清除,请确认注销前已充分知悉注销后的影响,并再次确认是否注销。
我已阅读并同意账号注销协议
确认注销提示:被注销账号将永久无法登录,其账号的用户信息包含正经点、已购作品将全部清除,同时注销账号的所有登录方式将自动绑定至被保留账号。
如有疑问,请联系客服邮箱至kefu@yibenmanhua.com 知道了图像调查员163026号
2人订阅
1篇鉴赏集
精选 全部
精选鉴赏
孰善孰恶,孰对孰错
“杀好人,救坏人”,漫画一开篇就给观众抛出一个有趣的观点,而整个故事的核心也围绕着好人与坏人展开。根据已更新的前22话,我们大概能了解到整个故事的脉络和走向。彼岸花寄生在好人身上,它的存在能让周围的人变坏,以至于除彼岸花的宿主以外都是恶人,杀好人并取出彼岸花,得以让周围的人变善,从而使村庄得到拯救。殷凤的观念简单粗暴,杀好人救坏人。寻迹者丁果和梁衍把选择权交给彼岸花的宿主,让他们决定自己的生死。读到这里,我不禁产生以下几个疑惑: 问题真的出在彼岸花身上吗?妙先生告诉丁果,将彼岸花取出便能让世人得到拯救,否则,“所有人都得死”。可是这一切的源头真的是彼岸花吗? 权贵们喜欢冰纨玉,平民为了获得冰纨玉,下河捞玉会得了苦寒症,得了苦寒症需要花钱购买昂贵的火蝉来治病。因此,上层阶级对冰纨玉的需求越多,就会有越多的人开采冰纨玉从而得苦寒症,也有越多的人买火蝉,而火蝉不仅能够治苦寒症,还能吃掉彼岸花的孢子(从电影得知),所以火蝉越少,彼岸花越泛滥,人们的贪念也就越多,如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……由此看来,始作俑者并不是彼岸花,而是贪婪的上层阶级,彼岸花只不过是加速了这个过程。 所以作者为什么要引入彼岸花这个理念呢?因为在我看来,善与恶都是社会文明的产物,漫画里的世界是上层阶级独裁、贪图享乐,普通百姓被剥削压榨,这是一个野蛮的社会,而野蛮社会催生野蛮之人。病的不是彼岸花宿主周围的人,病的是整个社会。不是彼岸花催生了宿主周围人的恶,而是腐化的体制滋长了人性之恶。那么,杀好人救坏人的行为依据又在哪呢?杀好人,真的能拯救坏人吗? 谁是好人?谁是坏人? 前22话的三个彼岸花宿主,都是标准的好人。凌松为了爱情,冒着得苦寒症的风险下河取冰纨玉;萧笃穷的叮当响,依然花钱照顾没人要的孩子们;绮儿为了爷爷,把自己身上刮的满是伤痕……这三个宿主善良的让人心疼。反之,其他人则是坏的彻底,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,毫无人性可言。 可是,这样的人真的存在吗?善良的人洁白无暇,邪恶的人黑暗到极致。笔者认为,善和恶从来不是完全对立的,不存在完全的好人,也不存在完全的坏人,人性是复杂的。善和恶是我们为人性赋予的概念,是我们评价人的标准,但归根到底,人类所有行为的源头是欲望。欲望是客观存在的东西,它既能产生善的行为,也能产生恶的行为。一个真实的社会,坏人也有善良的一面,好人也有邪恶的一面,因为善恶本不是原因,而是结果。因此,漫画的人物设定让我觉得不真实,如果要严肃讨论善恶,就不能简单地把人归类成好人阵营和坏人阵营。 作者的立场是什么? 对于彼岸花,漫画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立场,殷凤选择牺牲少数人来拯救多数人,寻迹者让彼岸花宿主来决定自己的存亡,赶鸭人想毁灭所有坏人保留彼岸花宿主(从电影得知)。总的来说,这是升级版的“电车难题”的思想实验,之所以是升级版,原因是他们的选择并不是在6个人中展开,而是在所有人。“电车难题”没有标准答案,不同人有不同见解,并且没有对错之分。 但我认为无论是漫画、书籍、电影还是其他作品,它都应当具备一个明确的立场,作者的核心观点。如果作者将整个故事作为一个思想实验,即便里面的人物不真实,但作者有明确的选择和立场,读者依然能够领会到他想表达的东西。但如果作者想表达人性的复杂,即问题无解,没有立场,那么故事里的人物必须真实,这样的表达才有意义。 《妙先生》故事的立意是让我很感兴趣的,但是它探讨善恶,却没有走入深处,只是轻轻地带过一笔,将善恶作为故事壳而不是故事核。希望接下来的故事能带来惊喜吧。
最近鉴赏
孰善孰恶,孰对孰错
“杀好人,救坏人”,漫画一开篇就给观众抛出一个有趣的观点,而整个故事的核心也围绕着好人与坏人展开。根据已更新的前22话,我们大概能了解到整个故事的脉络和走向。彼岸花寄生在好人身上,它的存在能让周围的人变坏,以至于除彼岸花的宿主以外都是恶人,杀好人并取出彼岸花,得以让周围的人变善,从而使村庄得到拯救。殷凤的观念简单粗暴,杀好人救坏人。寻迹者丁果和梁衍把选择权交给彼岸花的宿主,让他们决定自己的生死。读到这里,我不禁产生以下几个疑惑: 问题真的出在彼岸花身上吗?妙先生告诉丁果,将彼岸花取出便能让世人得到拯救,否则,“所有人都得死”。可是这一切的源头真的是彼岸花吗? 权贵们喜欢冰纨玉,平民为了获得冰纨玉,下河捞玉会得了苦寒症,得了苦寒症需要花钱购买昂贵的火蝉来治病。因此,上层阶级对冰纨玉的需求越多,就会有越多的人开采冰纨玉从而得苦寒症,也有越多的人买火蝉,而火蝉不仅能够治苦寒症,还能吃掉彼岸花的孢子(从电影得知),所以火蝉越少,彼岸花越泛滥,人们的贪念也就越多,如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……由此看来,始作俑者并不是彼岸花,而是贪婪的上层阶级,彼岸花只不过是加速了这个过程。 所以作者为什么要引入彼岸花这个理念呢?因为在我看来,善与恶都是社会文明的产物,漫画里的世界是上层阶级独裁、贪图享乐,普通百姓被剥削压榨,这是一个野蛮的社会,而野蛮社会催生野蛮之人。病的不是彼岸花宿主周围的人,病的是整个社会。不是彼岸花催生了宿主周围人的恶,而是腐化的体制滋长了人性之恶。那么,杀好人救坏人的行为依据又在哪呢?杀好人,真的能拯救坏人吗? 谁是好人?谁是坏人? 前22话的三个彼岸花宿主,都是标准的好人。凌松为了爱情,冒着得苦寒症的风险下河取冰纨玉;萧笃穷的叮当响,依然花钱照顾没人要的孩子们;绮儿为了爷爷,把自己身上刮的满是伤痕……这三个宿主善良的让人心疼。反之,其他人则是坏的彻底,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,毫无人性可言。 可是,这样的人真的存在吗?善良的人洁白无暇,邪恶的人黑暗到极致。笔者认为,善和恶从来不是完全对立的,不存在完全的好人,也不存在完全的坏人,人性是复杂的。善和恶是我们为人性赋予的概念,是我们评价人的标准,但归根到底,人类所有行为的源头是欲望。欲望是客观存在的东西,它既能产生善的行为,也能产生恶的行为。一个真实的社会,坏人也有善良的一面,好人也有邪恶的一面,因为善恶本不是原因,而是结果。因此,漫画的人物设定让我觉得不真实,如果要严肃讨论善恶,就不能简单地把人归类成好人阵营和坏人阵营。 作者的立场是什么? 对于彼岸花,漫画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立场,殷凤选择牺牲少数人来拯救多数人,寻迹者让彼岸花宿主来决定自己的存亡,赶鸭人想毁灭所有坏人保留彼岸花宿主(从电影得知)。总的来说,这是升级版的“电车难题”的思想实验,之所以是升级版,原因是他们的选择并不是在6个人中展开,而是在所有人。“电车难题”没有标准答案,不同人有不同见解,并且没有对错之分。 但我认为无论是漫画、书籍、电影还是其他作品,它都应当具备一个明确的立场,作者的核心观点。如果作者将整个故事作为一个思想实验,即便里面的人物不真实,但作者有明确的选择和立场,读者依然能够领会到他想表达的东西。但如果作者想表达人性的复杂,即问题无解,没有立场,那么故事里的人物必须真实,这样的表达才有意义。 《妙先生》故事的立意是让我很感兴趣的,但是它探讨善恶,却没有走入深处,只是轻轻地带过一笔,将善恶作为故事壳而不是故事核。希望接下来的故事能带来惊喜吧。
全部鉴赏